战争时期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,而有些国家为了窃取其他国家机密,他们会派出间谍潜入其中。这些间谍可不是只有人这么简单,还有动物,甚至是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,都被他们用来进行间谍工作。你觉得不可能?要知道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,就有一个“别样”的间谍——气球。
这个气球在1974年的一条飘入我国上空,周恩来见状直接命人打了下来。然而这个气球是谁放的呢?又是如何被击落的呢?
一、忽然而来的空中间谍
“长官,雷达检测到空中有一不明物体正在向着我们靠近。”
一士兵发现了雷达有异状,立刻报给上级。在上级的检测之下,终于看清正在靠近我国的不明飞行物是什么,一只看似普通的热气球。依靠自西向东的气流推断,这个气球是从苏联西比利亚飞来的。
这个气球看似普通,但是经过我军侦察兵的调查发现,它是美军派来的间谍气球,它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把漂浮沿途拍摄的内容带回美国去。气球上面安装着极为先进的摄像头,能够将距离自身距离10000-20000米距离的物体拍的清清楚楚,非常适合高空任务。
展开剩余86%这个气球早先就已经被很多国家发现了,从美国飞起一路向着亚洲大陆行进,途中经过了日本、韩国等地,顺着气流又到了苏联、北约,最后才到了中国。而它里面录的各国的内容也被传送到了美国手里,美国也瞬间掌握了这些国家的情报,这让很多国家都不满,希望美国停止这样的行为。
但是美国可不在意其他国家的抗议,明目张胆的释放间谍。苏联一发现空中的气球间谍,立刻就想办法对付它。最先苏联就派出了米格19和米格20对其进行歼灭工作,可是谁知道气球居然一点都没事。
看得出不是苏联不想歼灭这个间谍,是根本没办法。因为气球出现在的地方是距离地面40000米的高空,那里的天空是灰暗的,没有风雨的侵袭,而气球在这里仿佛是隐身了一样,让地面的观察员无法确定它的位置。这里很多人会提出疑问,那就让飞行员去接近它啊?
这谈何容易,飞行员的行进速度是非常快的,而气球则是飘得很慢,它们简直是两个极端,或许飞行员看到了气球的位置,却无法靠近气球,不是超过去就是距离甚远。一旦靠近气球,飞行员就要判断进行闪避,如果闪躲的不及时,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。
高空工作的战斗机的状态会随着高度和空气密度而改变,气球所在的那个高度,大大的削弱了战斗机的战斗力。如果非要发射炮弹的话,机子很可能会把炮口的瓦斯吸入发动机,到时候机毁人亡,根本无法阻止。
为了对付这个高空间谍,当时的苏联还把高空导弹给拿了出来,只是就算苏联的设备再先进,也只能打到34000米的位置,气球所在的地方,根本达不到。地面瞄准更是一大难题,对此,中国也很为难。
二、中国遇到高空难题
在气球刚入境的时候,中国就已经派出过飞机进行拦截。可是我军的战机飞行高度与气球的高度差了很远,根本无法进行拦截任务,只能眼睁睁看着气球继续往内陆飞。一直到5月14日,气球一路飞到了河北,首都的部队立刻派出飞行员进行阻拦,但是依然没有成功。
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气球将我国的情报录取完毕,送到美国手里吗?到时候我国内部的安全将必然受到威胁。其实美国根本没把当时的中国放在眼里,毕竟苏联都已经败下阵来,一个装备落后的中国又能够做些什么呢?于是美国已经公然派出军舰,准备迎接气球间谍的回归。
这一行为直接惹怒了中国空军,周总理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更是愤怒不已,直接下令:“必须把它打下来!”得到消息的北京空军指挥部立刻开始找办法,毕竟气球在新疆和甘肃上空就未曾被击落,他们的担子十分的重。
在一众干部的商讨之下,最后还是决定派出四位优秀飞行员进行击落任务,等到时机一到,四位飞行员以以此升空,每十分钟起飞一架,等到离气球只有差不多2000米距离的时候,找角度击落气球。
计划虽好,可是实行起来实在是难,正如苏联的战斗机一样,我国的战斗机也被气球所戏耍,根本无法精准确定气球的位置。
就在所有人都在为这个高难度任务无法完成而担心的时候,一位优秀的飞行员董培改变了局势。那么他是谁呢?
三、优秀飞行员董培
董培是空军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,他家境虽然贫苦,但是学习却十分的优秀刻苦,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在高中,都名列前茅。参军是一众男儿的梦想,也是董培的梦想,高考之后的董培直奔着参军而去。
那一年空军正好在招收飞行员,董培一听,心中热血澎湃。一想到能够飞到天上去,董培就激动不已。第一轮体检,刷下了很多学生,这也让董培知道当飞行员的困难性。学校选了体育生参选,但都被刷下来了,而董培还在因为家里人不让参军而苦恼。
学校推举的体育生里面没有一位合格的学生,这让校长也十分的为难,于是动员全校的同学积极参加选拔。董培作为班长,也积极的动员班里同学,借着这个机会,董培也给自己报了名,期待着最后的结果。
让董培没想到的是,一个学校只有两个人通过了审核,更让他没想到的是,其中一个通过的人就是他自己。带着激动的心情,董培进入了航空预校进行专业的飞行学习,他内心带着对蓝天和军人的憧憬,向着飞行员这个目标前进。
飞行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,就算是通过第一轮,也不意味着董培可以成为一个飞行员。但是董培是个不服输的人,他要做就要做最好的,于是董培刻苦学习,积极参加训练,终于在一年之后,到了河北进行更细致化的学习。
在河北学校内,董培还结识了一位老师赵宝桐。赵宝桐驾驶着战斗机击落敌军7架飞机的战绩,到现在都是无人能比的。董培能够跟着赵宝桐学习,已经很不可思议了。董培也没有让赵宝桐失望,在学习上董培非常的机灵,很快成为了当时第一个飞行的学员。赵宝桐也会毫不吝啬的夸奖董培。
后来的董培离开了河北预校,前往辽宁学习更加精密的技术,以极快的速度在辽宁航校毕业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。他实现了自己的军人梦,实现了自己的蓝天梦。
四、临危不乱大将风范
董培在接到击落气球间谍的命令之后,立刻着手准备。他与其他三位飞行员,在空军基地等待着命令。
“出发!”
收到命令后,第一架战斗机飞起,朝着目标飞速的前进,很快第一架战斗机就到了原先计划的位置,飞行员瞄准气球所在的位置发射炮弹。硝烟弥漫,气球却毫发无伤。十分钟之后,第二架战斗机飞行到了距离气球一公里的位置,飞行员也如第一个飞行员一样开始瞄准气球,爆炸声响起,气球还是安然无恙。
董培就在第三架战斗机中,他紧张的等待着飞行,耳机里传来了“失败”的指令,让董培目光更加坚定,眼前指挥旗落下,董培驾驶的战斗机如同猎豹一样冲出空军基地,剑指气球间谍。
他一如之前一样朝着气球发动进攻,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失败。但是凭借着这一次的进攻,董培有了新的发现。
气球一直在左右飘动,当炮弹飞向气球的时候,周围的气流变化会让气球有了躲避炮弹的能力,这就是为什么每次瞄准了炮弹却无法击中气球的原因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战斗机无论发动多少次进攻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
这一次董培没有直接离开,而是违背了原来的计划,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计划,他私自将距离改为了500米左右,更是将炮弹单发改为了多发。改变计划的结果是董培自身会受到伤害,因为不管是距离还是炮弹个数的改变,都会让战斗机本身的危险性增高。
可是与中国的信息安全比起来,自己的命又算的了什么呢?董培按照自己的计划,朝着气球更进一步。此时董培的耳机传来指挥部的制止的声音,却已经无法阻止董培接下来的行动。只听一声爆炸,空中的气球消失了。地面指挥部的人狂喜,看着董培胜利而归,感慨这多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被我国解决了!
五、总结
正是因为董培的随机应变,让气球在空中消失,正是因为董培的大国情怀,让我国的机密资料不被美国窃取。在面对难解问题的时候,灵活多变的思想或许是解决之法,像董培这样临危不乱、精准找到解决办法的人才,实在是少有,他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榜样!
发布于:天津市